
欧盟碳关税新规震动全球钢铁业:中国出口面临2028年成本悬崖
(财经观察 2025年11月15日)
昨日(11月1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第三阶段实施细则,其中针对钢铁产品的核算规则修订引发行业巨震。新规要求2028年起,中国等非欧盟钢铁出口商必须提供全流程碳排放审计报告,并采用欧盟认可的监测标准。据布鲁塞尔智库Bruegel测算,这将使中国热轧卷板出口成本增加28%-34%,相当于每吨额外增加碳成本约120欧元。
政策裂变:从生产端到供应链的碳狙击
与现行仅核算生产环节碳排放不同,2025版CBAM将核算边界扩展至:
- 原材料获取(铁矿石/废钢开采回收)
- 能源结构(煤电占比需独立验证)
- 物流运输(海运排放强制计入)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院11月15日紧急评估显示,以唐山某千万吨级钢厂为例,其销欧产品碳成本将从目前的53欧元/吨跃升至2028年的175欧元/吨。该数字已超过其2024年吨钢利润的3倍。
产业链多米诺效应 - 出口结构被迫重构
-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10月中国对欧钢铁出口占比降至6.8%(较2020年下降12个百分点),但高端电工钢、汽车板仍占欧盟进口份额的31%。
- 摩根士丹利预测,新规可能导致中国每..宝钢2024年海外利润的45%。
- 绿色溢价争夺战
- 河钢集团今日宣布加速关停迁安基地4座高炉,其120万吨氢基直接还原铁项目投产提前至2026年底。但行业普遍面临技术困局:中钢协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电炉钢占比仅21.3%,远低于欧盟68%的水平。
-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本土钢厂同样承压。安赛乐米塔尔14日股价下跌4.2%,市场担忧其东欧工厂因煤炭依赖度过高将面临巨额CBAM费用。
- 全球贸易规则分化
- 作为反制,中国11月14日通过《绿色产品认证条例》,要求进口汽车用钢必须符合GB/T 3700-2025低碳标准。
- 越南、印度等国则启动“碳成本转移”策略,工贸部文件显示越南正考虑对出口欧盟的钢材征收特别关税,用于补贴本土企业脱碳改造。
转型悖论:绿色通胀的隐忧
- 成本传导机制失灵
瑞银金属分析师指出,欧盟汽车制造商难以完全消化钢价上涨。以大众ID.7为例,其车身用钢成本将增加约300欧元,但当前欧洲电动车市场均价已连续三个季度下跌。
- 技术标准话语权争夺
核心争议在于碳排放核算方法论。欧盟要求采用基于实际测量的碳流追踪(CFT),而中国主要采用行业平均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1月15日证实,中欧双方正就ISO 14094标准修订展开激烈博弈。
- 金融杠杆的虹吸效应
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低碳铝溢价已达420美元/吨的历史峰值。这刺激嘉能可等巨头加速收购绿色能源资产,2025年全球矿业并购中83%涉及可再生能源项目,较2023年提升37个百分点。
结构性突围路径 - 动态产能置换机制
河北、江苏试点“碳产能银行”,允许企业通过交易碳排放额度获取技改资金。沙钢集团11月14日以每吨150元价格出售50万吨产能指标,为其电炉项目融资7.5亿元。
- 跨境碳协作破局
中广核与阿曼签署的绿电直供项目引发关注:计划在阿曼杜库姆产业园建设200万吨/年低碳钢铁基地,利用当地光伏电力生产热压块铁(HBI),通过全绿电海运直供欧洲。
- 材料革命倒逼创新
宝马集团昨日宣布,其沈阳工厂将采用宝钢新型MS1500超高强钢,单车钢材用量减少19%。材料升级正部分对冲碳成本,但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警示:中国在高纯度铁素体不锈钢等关键品种的研发投入仍不足欧盟1/3。
经济学的终极拷问当碳关税从贸易壁垒升级为技术标准壁垒,市场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正在重构。短期阵痛中,中国钢铁业需警惕陷入“追赶陷阱”——即投入巨资达到欧盟现行标准时,对方已迭代新规则。但反观欧盟,其碳成本内部化进程同样面临产业外迁风险。这场绿色博弈的胜负手,或将取决于谁能率先突破氢能炼钢、碳捕集工业化等颠覆性技术,并使其成为新一代全球标准。
(本文数据来源:欧盟委员会公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网、伦敦金属交易所、摩根士丹利2025年Q4大宗商品展望)





Will China be able to quickly close the R & D investment gap in key steel varieties compared with the EU and thus better cope with the EU’s carbon tariff rules? And in the cross – border carbon cooperation, what challenges might the green electricity supply and transportation plans face? Also, wi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