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稀土关税震动全球供应链,中国产业优势面临重构挑战
(2025年11月8日)
事件背景
11月7日,欧盟正式公布《关键原材料法案》实施细则,宣布自2026年1月起对进口稀土永磁材料征收15%的”战略自主关税”,同时对本土回收稀土给予每吨3000欧元的补贴。该政策引发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中重稀土价格单日跳涨17.2%,中国A股稀土板块市值单日激增280亿人民币(来源:路透社、彭博社,2025年11月7-8日)。
一、政策动因与欧洲战略逻辑
- 资源安全焦虑加剧
欧盟委员会最新报告显示,欧洲98%的永磁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而2025年风电涡轮机需求激增导致钕铁硼缺口扩大至1.2万吨。俄乌冲突后天然气断供的教训,促使欧盟将稀土定性为”比石油更危险的依赖”(欧盟公报,11月7日)。
产业回流的经济账
根据麦肯锡测算(2025年10月),欧洲若建立完整稀土产业链需投入170亿欧元,但可创造8.4万个岗位。关税政策使本土稀土生产成本线从目前的52欧元/公斤降至44欧元/公斤,接近中国40欧元/公斤的出口报价。
二、中国产业链的危与机
(一) 短期冲击不可避免
- 出口市场萎缩:欧洲占中国稀土永..
- 技术护城河难以跨越
中国掌握全球85%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包头混合矿酸浸工艺使镝提取成本比欧洲溶剂法低40%。欧盟计划建设的芬兰分离厂投产至少需18个月(CRU报告,11月)。
循环经济构筑新壁垒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Q3),废磁材回收利用率已达93%,而欧洲仅31%。格林美(002340.SZ)在印尼的回收基地已实现镨钕综合回收成本低于原生矿。
三、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多米诺效应
- 资源民族主义抬头
马来西亚宣布将稀土矿权费提高至产值的8%(11月6日),缅甸暂停三个重稀土矿出口许可。资源国趁势争夺定价权可能加剧供应波动。
- 美国借势施压
美商务部同日宣布将中国12家稀土企业移出”实体清单豁免”范围,意图迫使产业链向澳洲Lynas(LYC.AX)等盟友转移(华尔街日报,11月7日)。
绿色转型成本激增
伯恩斯坦研究指出,欧洲电动车电机成本将因稀土涨价上升6%,可能迟滞欧盟2035燃油车禁令的推进速度。
四、结构性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影响因素 | 短期(1年内) | 长期(3-5年) |
|—————–|———————-|———————-|
| 价格机制 | 双轨制价格体系形成 | 区域价差收窄至5-8% |
| 投资流向 | 澳洲/非洲勘探投入激增 | 深海采矿技术突破 |
| 技术替代 | 铁氧体磁材需求回升 | 无稀土电机市占率30%|
五、中国的战略破局路径
- 向下游高附加值环节突围
中科三环(000970.SZ)近期获特斯拉耐高温磁材订单,证明性能优势可抵消关税成本。高端磁材毛利率超40%,是普通产品三倍。
- 构建”稀土人民币”体系
上海期货交易所计划于2026年推出镝期货,配合跨境人民币结算,削弱美元定价权(央行工作论文,2025年10月)。
技术标准反制
中国工信部拟将稀土回收碳足迹标准纳入WTO技术壁垒协定,利用环保优势设置准入门槛。
结语:重构中的动态平衡
欧盟关税本质是地缘政治裹挟下的市场扭曲,但中国产业链凭借技术纵深与循环经济韧性,仍有能力将危机转化为升级契机。未来竞争焦点将从资源储量转向技术迭代速度与绿色认证体系话语权,全球稀土供应链或将形成”区域化协作+高端差异化”的新范式。不过,政策干预导致的资源错配风险,需要各国通过国际稀土联盟等机制加强协调,避免绿色转型因资源战而脱轨。





Will China’s strategic measures effectively counter the challenges from the EU’s rare earth tariff a…